臺藝大跨界劇場《島嶼時光》演後座談會 暢談創作理念

複製本頁網址,推薦給您的好友    
2018/12/18

公告內容:
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(以下簡稱臺藝大)於107年12月14日、15日演出年末鉅獻之跨界劇場《島嶼時光》,15日下午演後舉行座談會,由導演陳志誠校長、贊助協力上銀科技蔡惠卿總經理、表演藝術評論人石志如、戲劇總監臺藝大戲劇系藍羚涵教授、工業技術研究院施香蘭專案經理受邀與談,並由臺藝大薛文珍副校長擔任主持人,進行近一小時的演後座談會,回應觀眾利用Slido線上應用程式的匿名提問,揭開《島嶼時光》創作內涵的神秘面紗,分享種種製作過程的特殊經驗,場面互動熱絡。觀眾紛紛提問如劇作以及劇中布景、道具、形象等想表達的目的與意涵,以及創作過程。
導演陳志誠校長表示,感謝《島嶼時光》所有製作團隊。並指出其創作背景,諸如音樂、燈光、舞蹈、戲劇、影像等製作過程都有賴與許多頂尖的文化人合作交流,並解說戲劇元素中,回歸原始的人代表不分彼此他者,作為劇作主要的身分認同,經過人類文明與知識洗禮之下,科技等新介面漸漸介入,開始有了更複雜的關係,因此創作過程也將科技做適當的融入。另外,他也指出,傳統的詮釋可能只有一個概念讓觀眾去追隨,但是應該開放給觀眾自由地參與。劇場如一個活體化石的空間,希望人事物如演員一直在演的活體進行,並在基本的劇場元素之外,加入懸吊、彈跳等空間型的元素。
藝評石志如指出,劇作從衝突、拉扯的自我認同疑問,到最終宛如重新吸收像烏托邦神授似的美好想像,在在叩問人類現今的生活方式,並認為此劇提供一個新的視域,重新塑造科技藝術的切入點,引人省思。
上銀科技蔡惠卿總經理表示,新媒體與科技藝術的真摯精神,人的身體先有感知,在蒐集資訊,儲存在腦海並內化的回饋,如同看劇的體驗,亦是與生活與人生經驗作結合的互動過程。他並鼓勵很多參與製作的年輕人,大有可為,其中操作機器手臂的學生,有藝術、科技的背景,因此做了很好的詮釋。
戲劇總監藍羚涵教授指出,導演定位劇作是總體藝術,但又拒絕被歸類,去文本的方式,解讀全權交給觀眾,是很有趣的。並分享製作過程的困難,像是道具,每天都有重複與嶄新的難題需要克服,她認為這是演出帶給自我生命的意義。
工業技術研究院施香蘭專案經理表示,很榮幸工研院藉此機會讓科技與藝術之間有一個很創新的橋樑,工研院有很多如百寶箱的技術,但是如何適切地符合劇作與藝術理念的需求,這是需要兩方團隊共同創作的,同時這也是最讓他享受的過程,他舉出發亮的舞衣,即是透過不斷尋找、改良,雙方共同創作才有的成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