複製本頁網址,推薦給您的好友    
 
2019/01/21

公告內容:
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(以下簡稱臺藝大)於108年1月21日上午頒發旅德鋼琴家、臺藝大客座教授陳必先老師為榮譽教授,並於臺藝大福舟廳舉行頒發典禮,由陳志誠校長親自頒發榮譽教授證書、勳章,並致贈鋼珠筆。在場觀禮包含薛文珍副校長、鐘世凱副校長、蔡明吟主任秘書、表演藝術學院劉晉立院長、音樂系蔡永文主任、舞蹈系曾照薰主任、人事室張明華主任,以及校內教職同仁、學生一同參與此榮耀時刻,典禮中並安排陳必先教授授業學生進行演奏,獲得滿堂喝采。

臺藝大陳志誠校長致詞表示,榮譽教授為大學最高層級的榮耀,陳必先教授具備自強不息的意志力、屢次於世界各大殿堂演奏的專業表現、為人謙虛、厚德,足以為眾之表率。也感謝在音樂系的教授、師生們的努力,加上陳必先教授的加盟,讓臺藝大有這麼好的人才齊聚一堂,獲得極好的提升,使臺藝大擁有最好的師資陣容。

陳必先教授表示,感謝臺藝大師生給予我的榮譽,也很開心能跟學校師生組成這麼和樂的大家庭。感激臺藝大能讓我們身處這麼美麗的校園,有這麼多國際級的優秀展、演、映,使我們得以汲取更多藝術養分。今天很開心我的學生們能在臺上把在學期間所學,完善地呈現給大家。希望以後不只是我教授的學生,還有更多人找我一起分享、學習談鋼琴,一同沉浸於音樂的美好。

陳必先教授 簡歷
旅德鋼琴家陳必先教授,生於臺北,5歲開始學習鋼琴,9歲時獲准為第一位以音樂資賦優異兒童身分出國深造。隔年進入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,受教於史密特努豪斯(Hans Otto Schmidt- Neuhaus),與史塔克豪森(Karlheinz Stockhausen)同門。之後她陸續接受雷格拉夫(Hans Leygraf)、肯普夫(Wilhelm Kempff)、阿勞(Claudio Arrau)、安達(Geza Anda)、以及尼可萊耶娃(Tatjana Nikolajewa)等著名鋼琴家之指導。1972年6月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伊莉莎白大賽得獎,隨即於同年9月獲得第21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(ARD)國際大賽首獎,之後又於1977年荷蘭鹿特丹國際荀貝格大賽獲得首獎,以及1980年美國首府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巴赫大賽獲得首獎。1983年起應邀擔任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,2004年起於德國弗萊堡音樂大學任教,並居住於德國。107年8月1日起至108年1月31日於臺藝大音樂系擔任客座教授。
陳教授經常受邀在國際各大城市,如倫敦、柏林、慕尼黑、蘇黎世、阿姆斯特丹、東京演出,並且和世界一流的著名樂團合作,包括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、倫敦交響樂團、BBC英國廣播交響樂團、蘇格蘭室內樂團、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交響樂團、蘇黎世室內樂團、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、日本NHK交響樂團…等等。合作過的指揮家包括:海丁克(Bernhard Haitink)、沙克爾(Paul Sacher)、戴維斯(Sir Colin Davis)、杜特華(Charles Dutoit)、雅諾斯基(Marek Janowsky)、辛德爾(Hans Zender)、以及烏特夫斯(Péter Eötvös)等;獨奏家有杜梅(Augustin Dumay)、艾瑪德(Pierre-Laurant Aimard),也曾在2000年德國漢諾威舉行之世界博覽會,代表德國與康塔斯基(Alfons Kontarsky)合作演出雙鋼琴。
陳必先教授演奏曲目涵蓋甚廣,從巴洛克、古典,至現代作曲家荀貝格、凱基、布列茲、以及史塔克豪森之作品。所錄製之CD包括《巴赫:郭德堡變奏曲》(Naxos)、《巴赫:鍵盤組曲》(Phil. harmonie)、《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》(上揚)、《梅湘:哈拉維─連篇歌曲》(ITM)、《巴拉格與布列茲:奏鳴曲(Telos)、《布列茲:記譜與結構II─為雙鋼琴》(CBS)、《布列茲:記譜與三首鋼琴奏鳴曲》 (Hat[now]Art)、《布列茲:結構I & II;凱吉:為鋼琴的音樂》(Hat[now]Art)、《荀貝格:給雙手的完整鋼琴音樂》(Hat[now]Art)、《約克‧霍勒:訊息》 (Largo)、《陳曉勇:隱形的風景》(Rario Bremen)等。
陳教授認為古典與現代是相輔相成的,所錄製之CD經常古典現代並呈,例如《凱基:易之音樂;史卡拉第:奏鳴曲》(Hat[now]Art),又如《貝多芬:鋼琴奏曲作品101/111;史塔克豪森:六首鋼琴曲》(Hat[now]Art)。2017年完成五場音樂會的現場錄音,《巴赫:復格的藝術》、《莫札特:鋼琴曲與變奏曲》、《荀貝格:鋼琴曲全集》、《舒伯特:三首鋼琴奏鳴曲》、《史卡拉第:二十首奏鳴曲》一套六張之CD錄製,由Telos發行。
陳教授亦經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節中演出,包括琉森音樂節、德國史瓦辛格音樂節(Schwetzingen Festspiele)、香港音樂節、大阪音樂節、柏林音樂節(Berliner Festspiele)、維也納現代音樂節(Wien Modern)、巴黎秋季音樂節(Festival d’Automne Paris)、史特拉斯堡音樂節(Musica Strasbourg)、哈德斯費音樂節(Huddersfield Festival)、倫敦音樂節(London Prom’s)、科隆音樂節(Triennale Cologne),並且參與阿姆斯特丹Asko樂集、法蘭克福現代樂團、以及巴黎法國現代樂集之演出。
陳教授和許多現代作曲家的合作已拍攝為紀錄片,包括由法國龐畢度聲學暨音樂研究協調學會(IRCAM)所拍攝、布列茲《符號》(Notations)首演的準備過程,還有在紀錄片《黑與白》中演奏卡特(Elliot Carter)的《鋼琴大鍵琴與兩個室內樂團的雙協奏曲》。此外德法藝術電視臺(ARTE)於2014年在奇美博物館的協助下,所製作《稻田裡的音符》也特別提及她對臺灣音樂生活所扮演之先鋒角色。陳必先女士頻繁受邀於多惱興根音樂節(Donaueschingen Festival),更是2010年首演哈斯(Georg Friedrich Haas)作品 “limited approximation”的鋼琴家之一,對當代音樂作品之演奏極具開創性之貢獻。